宁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 [复制链接]

1#
李从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71426.html
中共中央*校(国家行*学院)网络课程中共*史专题讲座主讲人高中华中共中央*校(国家行*学院)中共*史教研部教授课程简介年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我们*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本讲座围绕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来展开分析,讲三个问题。第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遵义会议”年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了中央*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我*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议的历史背景:遵义会议的召开,首先是基于从老山界到遵义会议一直存在的争论(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以及猴场会议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争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以来,李德、博古错误的*事路线导致红*损失惨重,尤其是湘江战役导致红*损失了三万人;这使得广大战士和指挥员开始认识到李德、博古错误的*事路线,思考着更换领导。其次,在黎平会议上决定,在合适的时候召开会议,讨论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进入遵义以前,王稼祥就提出要召开*治局扩大会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形势下,再加上毛泽东、王稼祥做的大量工作,召开遵义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时,王稼祥和张闻天就通知博古,要他准备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恩来准备一个关于*事问题的副报告。至此,遵义会议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陈云在《遵义*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称“遵义*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在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而由黎平*治局会议所决定的。”周恩来在《*的历史教训》中称:“在进入贵州前后,就争论起来了,开始酝酿召集*治局会议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平,然后渡乌江,达到遵义,沿途争论更烈,”)遵义会议召开的时机背景:中央红*突然转向遵义,一下子就把国民*十几万“追剿”*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根据中革*委二局的情报,何健虽认为“追剿”*总司令,但是他率领二十个团到常德地区与红二、六*团作战去了;四川刘湘的部队(模范师第三旅廖泽部和原负责江防的穆肃中部)原拟进到绥阳、湄潭,因怕孤*深入,只进到松坎;蒋介石虽令粤桂*队赶快北上遵义,但贵州不是粤桂*阀的地盘,不是很积极,仍滞留在黔南榕江等地;黔*不经打,一击即溃,而且王家烈不愿动用剩下的四、五个师,让他们继续向西撤退;尾追红*的中央*薛岳部八个师,趁机攫取王家烈的贵州省,留驻贵阳、清镇,物理北渡乌江。蒋介石需要时间重新部署他的兵力,并把他们的行动与滇、黔、川等省地方*队的行动协调起来。这就为红*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难等可贵的时机。如何为会议提供安稳的环境?中央红*进驻遵义后,红一*团主力进驻到桐梓、松坎,红三*团主力扼守城东南尚嵇、城南刀疤水、城西南鸭溪一线,红五*团主力防御东南江界河、团溪、羊岩河,红九*团进驻城东湄潭、牛场,四支主力红*在东、南、西、北四个方面形成了对遵义城的拱卫,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稳的环境。第二,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介绍:开会时间:年月5日至月7日;开会地点:国民*第25*2师师长柏章辉的公馆,在老城琵琶桥(现子甲路80号)。会议规格:中央*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题: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接着,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战略战术及*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决议: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事。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事。行*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遵义会议四条决定: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是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是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四是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内委托的对于指挥*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会议经过激烈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治局会议通过”,2月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决议》指出:*治上,“左”倾机会主义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决议》指出: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不对变成掩护队”。《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治错误”。《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事路线。要求红*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心得根据地而斗争。遵义*治局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遵义会议指出*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第三,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遵义会议是我们*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自*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又因我们*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遵义会议的独立性: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际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这和以往*的历次重要会议是国际指示是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点。在*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事路线,对*内两条*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论。会议在批判李德的*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共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讨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切结合中共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向权威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的、批评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和毛泽东等同志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反映了我们*和毛泽东等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和*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挽救了红*、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工农红*长征的胜利:中国工农红*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宣告了国民*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的*治主张,他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长征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人是*的极为宝贵的精华: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补充材料:遵义会议是指年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和红*。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从幼稚走向成熟。一、遵义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年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实行围追堵截,红*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毛泽东建议中央红*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年月7日,红*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二、遵义会议的起因:湘江战役后,中央红*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的行动企图,在红*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团的计划,改向国民*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年2月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5日,中央红*占领贵州黎平。8日,中共中央*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的前进方向,使红*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2月3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委必须在*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治局对*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事指挥权。年月初,中央红*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月7日晨,红*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已达4年之久,给*和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和红*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事路线。毛泽东在行*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三、遵义会议的过程:年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接着,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事。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事。在行*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四、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遵义会议作出了四条决定: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是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是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四是了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内委托的对于指挥*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治局会议通过”,2月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决议》指出,*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决议》指出,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治错误”。《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事路线。要求红*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遵义*治局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遵义会议指出*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五、遵义会议结束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和红*中的领导地位。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治局会议通过”,年2月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情况下,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即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人民*队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决议》指出,*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决议》指出,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米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治错误”。《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事路线。要求红*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遵义*治局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遵义会议指出*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治局常委。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六、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我们*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自*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又因我们*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从*成立到遵义会议前的十四年中*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都有共产国际的指示或共产国际代表的参加。共产国际对世界革命运动和中国革命斗争起过推动、帮助的作用,有些指示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共产国际对各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具体的深入的了解,因而有些指示是不正确的。而在斯大林领导共产国际期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因而它给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际指示的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这和以往*的历次重要会议是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点。在*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事路线,对*内两条*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论。会议在批判李德等的*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向权威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和毛泽东等同志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反映了我们*和毛泽东等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和*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挽救了红*,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大事记·年月5日-8日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全会讨论了博古关于目前的形势与*的任务的报告、陈云关于国民*区域中的工人经济斗争与工会工作的报告、张闻天关于中国苏维埃运动与它的任务的报告。月8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五中全会*治决议案》等文件。会议补选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改选了*治局,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陈绍禹(即王明)、陈云、康生、任弼时、张国焘、毛泽东、顾作霖、朱德为委员,刘少奇、王稼祥、关向应、邓发、何克全(即凯丰)为候补委员;选举了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治局常委会),成员有秦邦宪、周恩来、张闻天、陈云、陈绍禹、张国焘、项英等;还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务委员会。这次全会错误地断定中国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势”,第五次反“围剿”是中国“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继续贯彻错误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继续坚持“左”的土地*策,批判所谓“富农路线”;在国民*统治区域,要求*“用最大的力量去准备组织领导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全面肯定四中全会以来的“左”倾错误,等等。这就使“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月22日-2月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到会代表名,候补代表83名。毛泽东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两年来工作报告,朱德作红*建设报告,林伯渠作经济建设报告,吴亮平作苏维埃建设报告。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选举毛泽东等75人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罗荣桓等36人为候补执行委员;董必武等35人为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毛泽东等7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会议又通过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下设个人民委员部。选举朱德为中央革命*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为副主席。2月闽东苏维埃*府成立,马立峰任主席。在这之前,中共福州市委派邓子恢赴闽东、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陶铸任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年,为了加强闽东地区*的领导,福州中心市委又派叶飞、曾志等赴闽东,指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同年下半年,*在闽东掀起了全区性的武装暴动。年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成立,苏阿德任书记(后由詹如柏代理)。9月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闽东独立师。他们经过艰苦斗争,逐步开辟了以福安、连江为中心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闽东根据地。中央红*长征后,闽东*民在*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2月蒋介石为配合其反革命的*事“围剿”,强化其法西斯专*,对白区的进步文化和爱国民主运动也加紧镇压。仅据湖南长沙93年9月的统计,被国民**府查禁种书刊。2月,国民*在上海龙华杀害了左联的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频、白莽、李伟森、冯铿等五人。年6月,国民*特务暗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兼总干事杨杏佛。年2月,仅上海一地,国民**府就查禁社会科学和进步文艺书籍49种以及进步刊物76种。月,又暗杀了倾向抗日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申报》主持人史量才。4月20日由中国共产*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5月,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6月9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沿河县枫香溪举行会议,决定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在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下,红三*在黔东地区积极发动群众,分配土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权。同年7月2日,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事委员会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阳、秀山等六县,纵横百余里,人口十余万。7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委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6日晚由江西瑞金出发,通过敌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在葛源以北重溪等地会合,组成红十*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委员会,继续北上抗日。2月寻淮洲在作战中负伤后牺牲;翌年月,方志敏不幸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红十*团余部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突破重围,转战到浙南,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7日红六*团在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团**委员会领导下,为配合中央红*第五次反“围剿”,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8月2日,红六*团在寨前圩召开誓师大会,并正式宣布**委员会和红六*团成立,萧克任*团长,王震任*治委员。0月24日红六*团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在印江县木*会师。26日,两*在四川酉阳南腰界召开庆祝会师大会。红三*恢复红二*团番号,贺龙任*团长,任弼时任*治委员。红二、六*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红六*团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团发展到九千人,合计两万余人。9月中旬红四方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个多月的苦战,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共毙伤俘敌*八万余人。9月2日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编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师合编为红*第八*团,周昆任*团长,*任*治委员。月,红八*团在湘江战役中,遭受严重损失。2月,红八*团番号撤销,余部编入红五*团。9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陕北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陕北独立师。翌年月,又改编为红二十七*第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委。陕北省苏维埃*府也同时成立,马明方任主席。0月0日由于国民*重兵已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中央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委机关从瑞金出发,前往集结地域。从7日起,中央红*主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团及中央、*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陆续从集结地出发突围。随后,红二十五*,红四方面*,红二、红六*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0月中央红*长征后,中央苏区成立以项英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后改为东南分局)和中央*区,同时还成立以陈毅、梁柏台为正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府办事处,领导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和游击队坚持斗争。后来,这些部队分别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叶飞、方方、傅秋涛、高敬亭等领导下,在八省十几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在中央苏区的还有瞿秋白、陈潭秋、何叔衡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府一些负责人。何叔衡、瞿秋白于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境内遭国民**队包围。在突围中,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被俘,6月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0月2日中央红*主力开始突围。至25日,中央红*各部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月5日至8日中央红*由湖南的汝城和广东的城口之间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第一*正式成立,杨靖宇为*长兼*委。从年起,又先后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第二、三、六*和东北抗日同盟*第四*、东北反日联合*第五*、汤原游击总队等。这些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的基本武装力量。月日在敌*进行围攻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省委委员高敬亭领导部分武装组成红二十八*,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省委率红二十五*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3日,红二十五*进行整编,共余人,程子华任*长,吴焕先任*治委员。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境内出发,开始西征,于2月进入陕南,开辟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翌年8月吴焕先牺牲,徐海东任*长,程子华任*委。9月6日,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会师。月3日至5日中央红*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月27日至2月日中央红*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2月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湘江之战后,国民*当局已判断红*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红六*团会合,所以在沿途布下重兵,企图围歼中央红*。博古、李德仍然坚持按原计划前进。这使中央红*面临全*覆没的危险。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计划,立即转兵向西,到敌*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根据地。在这次紧急会议上,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正确意见,仍坚持到湘西去。2月8日中共中央*治局又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与会多数同志接受毛泽东继续向贵州西北进*的主张,通过了《中央*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黎平会议之后,红*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平等七座县城。2月3日晚至年月日凌晨中共中央*治局在猴场举行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强渡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年月初,中央红*强渡乌江。7月,红*先头部队占领遵义。中国共产*大事记·年月5日-7日中共中央*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参加会议的还有红*总部和各*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会议批评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事领导上的错误。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张闻天在会后根据多数人的发言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决议明确指出,红*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革*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事,而周恩来为*内委托的对于指挥*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在行*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和红*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和红*,是中国共产*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从幼年达到成熟。月9日红*离开遵义,移师北上。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毛泽东等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月29日,红*经土城、猿猴场(今元厚)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2月8日至2日,又挥师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28日晨,红*重入遵义,歼敌二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3月6日至7日,红*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河,再次入川。随后,又出敌不意地于3月2日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四渡赤水河。接着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并乘云南敌*增援贵阳之际,直插云南,威逼昆明。然后红*又朝西北方向急进,于5月初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事指挥艺术。3月红四方面*开始长征。在此以前,年月中旬,红四方面*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会议,确定向西进攻,在川陕边界扩大根据地的方针。遵义会议后,年月22日中共中央曾电告张国焘令红四方面*向西进攻以策应中央红*渡江北上。3月底,红四方面*主力经过激烈战斗,胜利地渡过敌*严密封锁的嘉陵江,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但张国焘却于4月擅自放弃川陕根据地,渡过涪江,5月渡过岷江,到达理番(今理县)。6月,红四方面*一部到达懋功(今小金县)。5月红二十六*第四十二师一部和红二十七*第八十四师在陕北安定会合,成立了以刘志丹为总指挥的西北*委总指挥部。从5月上旬至7月中旬,红*和游击队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第二次*事“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9月中旬,红二十六*、二十七*与来自陕南的红二十五*会合,编为红十五*团,徐海东任*团长,程子华任*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团长兼参谋长。5月中央红*渡过金沙江后,由于执行正确的民族*策,顺利进入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下旬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月上旬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2日,红一、四方面*前锋部队在懋功东南的达维地区会师。8日,中共中央、中革*委和红一方面*主力到达懋功地区。两支红*主力的会师,大大增强了革命的力量。2日,两*在懋功地区召开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根据会师后的形势,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张国焘与中央方针背道而驰,主张向川康边退却。为了统一战略方针,26日,中央*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两*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运动。不久,中共中央为了红*的团结,任命张国焘为红*总*委。5月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华北制造事端,向国民**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7月,日本华北驻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与国民*华北*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达成协议(习惯上称“何梅协定”),攫取了中国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8月日中国共产*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0月日,以中华苏维埃中央*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在巴黎《救国报》上正式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府和抗日联*。这个宣言对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8月上旬中共中央*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继续对张国焘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通过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会合后的*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会后,*中央根据8月3日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制定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中提出红一、四方面*混合编成右路*和左路*的意见,决定左、右路*在*中央、中央革命*事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共同北上。右路*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率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随右路*行动。左路*由红*总司令朱德、红*总*委张国焘、红*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左、右路*分别从卓克基、毛儿盖等地出发,经过艰苦行*,跨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于8月下旬先后抵达阿坝和巴西等地区。8月20日中共中央*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红*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夏洮战役后的行动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批评了张国焘企图使红*西渡*河,深入青海、宁夏、*僻地的错误主张,号召红四方面*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坚持北上方针。9月9日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电令右路**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南下,“彻底开展*内斗争”。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当即紧急磋商,决定率领红一、红三*先行北上。2日,*中央又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即高吉)召开了*治局扩大会议,听取毛泽东《关于与四方面*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会后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再次电示张国焘要他改正错误,率领部队北上。但张国焘却顽固地坚持其错误主张,率领左路*和右路*中原红四方面*的四*、三十*南下,并于0月间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今马尔康县足木脚)公然另立中共中央。朱德、刘伯承等坚持全*团结,在艰难的处境下与张国焘的反*分裂主义错误进行斗争。朱德早在阿坝张国焘所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就严正指出:“南下是没有出路的”。9月俄界会议后,*中央率领红一、红三*继续北上,迅速突破甘肃南部的天险腊子口,翻过岷山,占领哈达铺。这时根据俄界会议决定,将红一、三*和*委直属队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治委员。下旬中共中央*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0月9日红*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至此,红一方面*长征胜利结束。月7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进驻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随后即纠正陕北肃反中的错误,释放了刘志丹等一大批被错误拘捕的干部,挽救了陕北的*、红*和革命根据地。月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府和中国工农红*革命*事委员会发布《抗日救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本年0月间,日本曾指使河北香河汉奸暴动,占领县城。月,又策动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府”;而国民**府则指派宋哲元等准备成立“冀察*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关于“华北*权特殊化”的要求。翌年月,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正式发表侵华“三原则”,即(一)中国停止反日运动和放弃依赖欧美主义,努力中日提携;(二)承认“满洲国”;(三)中日“共同防共”。这些事件表明日本*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月红*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直接指挥下,在陕西鄜县(今富县)直罗镇全歼国民*东北*一○九师,接着又在张家湾地区歼国民*东北*一○六师一个团,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2月6日为了适应国内*治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治局会议,讨论改变对富农的策略问题,并作出《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其他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不予没收;苏维埃*府应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等自由。2月9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和组织下,冲破国民**府的恐怖统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喊出了“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热烈的支持和声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2月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始举行*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刘少奇、邓发、张浩(林育英)等人。23日,会议通过《中央关于*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扩大红*”的方针;同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重大作用。25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治形势与*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的活动分子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大事记·年月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人民革命*第二*和第五**委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召开会议,讨论人民革命*互相配合作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东北抗日联合总司令部问题。接着,人民革命*第三*、抗日同盟*第四*、汤原游击队、联合东北反日民众*和自卫*,又在黑龙江省汤原县召开会议,决定组成“东北反日联*总司令部”。2月坚持东北抗日斗争的人民革命*第一*至第六*和汤原、海伦游击队共同发表《东北抗日联*统一*队建制宣言》,宣布东北各抗日武装统编为东北抗日联*。至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共改编和扩编抗日联*十个*,并将抗日联*第一*,第二*合编为第一路*。全国抗战爆发后,又组成抗日联*第十一*,并把第三*到第十一*分编为抗日联*第二、第三路*。第一路*总司令兼*委为杨靖宇;第二路*总指挥为周保中;第三路*总指挥为李兆麟。东北抗日联*最盛时期发展到三万余人。2月日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在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2月20日为扩大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准备东出与日*直接作战,红一方面*以“中国人民红*抗日先锋*”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和指挥下,从陕北清涧以东的沟口、河口等地渡*河,发起东征战役。但遭到阎锡山*队的拦击。红*英勇战斗,取得很大胜利。刘志丹在战斗中英勇牺牲。3月上旬至4月下旬,蒋介石调集十个师的兵力增援阎锡山,企图彻底消灭红*和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红*为顾全抗日大局,保存国防实力,履行中国共产*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于5月5日全部回师河西,并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放弃反蒋的口号,呼吁蒋介石及其部下的一切爱国*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3月下旬中共中央*治局在山西西部召开会议,讨论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如何建立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的*事战略方针,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的问题。3月底为加强*对北方工作的领导,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天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的工作。此后,北方局大力肃清*内“左”倾错误影响,正确地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为联合华北一切可能抗日的*派、阶层,包括争取国民*第二十九*,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巩固和发展了一二·九运动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运动。与此同时,北方局采取了荫蔽精干的方针,将*的秘密工作同群众的公开半公开的活动既严格分开,又正确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北平、天津*的组织和工作;建立了山东省委、山西省委、河南工委,以及华中、华南若干*的组织,并派出一些干部分赴上海、汉口、广州、香港等地开展工作,从而使白区工作有了恢复和新的发展。4月在日*侵略华北,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的形势下,北方局为了开展工作,解决缺乏干部的问题,作出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要关押在北平*人反省分院中的长期坚持英勇斗争的一批*员履行手续出狱。后来,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陆续出狱,*及时地分配了他们的工作。在太原陆*监狱长期坚持英勇斗争的王若飞等,也经*的营救于年出狱。此外,还有许多在国民*监狱里坚持英勇斗争的同志,如陶铸等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同国民*的谈判被释放出狱的。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肤施(延安)举行联合抗日救国会谈,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议,并商定了通商、互派代表等问题的办法。5月8日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发布西征战役行动命令。命令决定以红一方面*第一、第十五*团和第八十一师、骑兵团等组成西方野战*,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治委员,进行西征战役,向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发动进攻。西征战役自5月9日开始至7月27日胜利结束,历时两月余,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对坚持反共的宁夏*阀马鸿逵、马鸿宾部予以重大打击,除杀伤大量敌*外,俘获其官兵二千余人,解放了环县、定边、盐池、豫旺四座县城,开辟了纵横二百公里的新根据地,并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次战役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会师,发展西北的抗日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3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主要领导人有沈钧儒、邹韬奋等。该会制定了《抗日救国初步*策》,并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将士的访谈,他撰写了《红星照耀着中国》一书,英文版于年面世,年中译本《西行漫记》在国内发行。该书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和红*的事迹,在世界和中国国内均产生了重大影响。7月初由于国民**进犯瓦窑堡,6月21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撤出瓦窑堡。7月初进驻保安(今志丹县)。8月日伪*开始侵犯绥远,国民*将领傅作义率部抵抗。月,绥远抗战扩大,击败日伪*联合进攻,先后收复百灵庙等地,全国人民进行援绥运动。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向*内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出“在日帝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并准备派出*代表同国民*进行谈判。0月9日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在上海病逝。22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府为追悼鲁迅先生发表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号召全国民众,继承鲁迅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和平而奋斗。0月9日、22日红*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张国焘自上年9月率部南下后,红四方面*在作战中歼灭了许多敌人,但本身也遭到严重损失,减员一半,在强敌围攻下被迫于本年2月间撤离天全、芦山和宝兴地区,向西康东北部转移。6月,张国焘宣布取消第二“中央”。红二、六*团于上年月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6月,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会合,并于7月初召开庆祝会师大会。5日,红二、六*团奉命改称为中国工农红*第二方面*,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委。红二、四方面*会合后,在*中央的积极争取,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等的斗争和红四方面*指战员要求与中央会合的压力下,张国焘被迫与红二方面*共同北上。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在甘肃会宁会师,22日,红一、二方面*在将台堡(今宁夏西吉)会师。至此,红二、红四方面*也胜利地完成了长征。0月26日红*三大主力会师以后,红四方面*一部二万多人根据中革*委的命令,西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月日奉中央决定称西路*。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将士英勇奋战,但在没有根据地,没有兵员、物资补充,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到次年3月,在甘肃北部地区遭到最后失败。董振堂、孙玉清、陈海松等绝大部分红*将士先后壮烈牺牲。余部分三个支队分路继续艰苦转战。*中央和*委对西路*的安危极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