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满族三次立国
泱泱中华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满族则是其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使他们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三次崛起,雄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从满族先民靺鞨人创建渤海国,女真人创建金国,建立清王朝,这是除汉族之外,其他民族皆不曾有过的宏伟壮举。满族三次立国,展现的是自强不息、敢创辉煌的民族精神,标立的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典范。
隋朝末年,满族的先人勿吉人已被称为靺鞨人。正如《后唐书·靺鞨传》载:“靺鞨,后魏谓之勿吉。”《北史·勿吉传》载:“勿吉国一名靺鞨。”
靺鞨七部由勿吉七部沿袭而来,名称亦是相同,有粟末部、黑水部、白山部、伯咄部、拂涅部、号室部、安车骨部七部。其中粟末靺鞨居于粟末水(今松花江),主要分布在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区,靠近高句丽,又距汉人居住的辽河一带最近,所以经济、文化最发达,*事能力也最为强大。
高句丽是北方貊族系的一支。汉武帝于公元前年,在东北地区设立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辟貊人居住的浑江及鸭绿江中游地区为高句丽县,隶属玄菟郡辖治。自此,这一带的貊人被称为高句丽人。高句丽建国之初疆域狭小,后在中原战火纷纷之时,其十九代好太王乘机北破契丹,南侵百济、新罗直达汉江,并一度攻占夫余。年之后占据了辽东。此时,高句丽的势力已推进到了粟末靺鞨聚居的今吉林市一带,和白山靺鞨聚居的地区。
高句丽南北征战开疆扩土,隋朝竟置若罔闻,使其乘势占据了隋朝辽东的大片土地,终于让隋文帝忍无可忍。于是于隋开皇九年(),隋朝展开了一场对高句丽的战争,此战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和隋朝因战线太长、兵力布置不当而失败。此次战争却将粟末靺鞨人牵扯了进来。
在隋文帝与高句丽开战之时,倍受高句丽袭扰压迫的粟末靺鞨,趁势发动了与高句丽的战争,故隋朝的失败也令粟末靺鞨难有立足之地。此时,粟末靺鞨的厥稽部渠长、同时也是统帅八部的部落联盟大酋长(渠帅)大莫弗瞒咄,即大首领突地稽,便率领大批的粟末靺鞨人投靠了隋朝。《北蕃风俗记》载道:
初,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率勾便末部、窟突姑部、境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震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今农安)西北举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今朝阳),乃燕郡之北。
隋王朝对突地稽率部南迁内附热烈欢迎,把各部安置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隋炀帝为表彰突地稽配合隋朝发兵高句丽,并率众部前来归附,授其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之职。
唐武德六年(),突地稽积极参加平息刘黑闼的叛乱。唐太宗以战功封其为蓍国公,又将其所率之部安置在幽州(今北京)之昌平城。后高开道引突厥兵来攻幽州,突地稽率兵厮杀破敌。唐太宗因其忠勇而封为右卫将*,并赐予国姓“李”。突地稽的儿子李谨行,是唐代著名番将,曾任营州都督、燕山道总管、右领*大将*,曾大破高丽俘获数千兵,后又大败吐蕃数万于青海。他因功而被授予镇*大将*、行右卫大将*,封为燕国公。其死后,唐高宗李治赏其殊荣,赐幽州都督陪葬乾陵。在陕西乾陵出土的《大唐故右卫员外大将*燕国公李谨行墓志铭》载:
公讳谨行,字谨行,其先盖肃慎之苗裔,涑沫之后也。
此墓志铭中之“涑沫”即粟末,明确指出突地稽父子及其部落族人,是肃慎的苗裔,粟末靺鞨的后代,是今满族之先人。由此可见,在余年前便有大批满族先人融入汉民族。
唐贞观十六年()高丽洲盖苏文凶残无道,杀死了高丽王建武,改立建武的侄子高藏为王,而自立为莫离支(总管**官)。之后,洲盖苏文率兵南北征战,从而引发了与唐王朝的战争。此时,与高丽相邻的白山靺鞨和一直留居于粟末水(松花江)广大地区的粟末靺鞨人,被洲盖苏文的胁迫下又参加了这场战争,而且被驱赶在前。由于靺鞨兵勇猛善战,使唐*蒙受了惨重损失,故唐太宗在破安市(今辽宁省盖州市)后,一次便坑杀靺鞨兵三千三百人的历史事件。
唐王朝经过二十余年的征伐,方在唐将薛仁贵率*攻下平壤后,彻底打败了高句丽。唐高宗李治为了加强对辽东及高句丽的管控,将许多靺鞨人与高句丽人一起,迁移到了唐朝的东北重镇营州。这营州便是隋时粟末靺鞨大酋长突·地稽八部安置之地,只是这时的营州都督已是一个叫赵翙的凶残无道的官员。
营州是唐王朝统治东北地区的中心,它“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聚居之地,又是以畜牧为主的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奚等北方各族的游牧之区。前文已述,在隋炀帝之时这里便安置了大量来归附的靺鞨人。如今唐朝廷又将大批粟末靺鞨人、高句丽人迁徙至此,所以营州此时既成了一个多民族汇聚之地,也成了一个各民族矛盾冲突的火药桶,有一触即发之势。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连续几年的天旱大灾民不聊生。刚愎自用的赵翙不但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反而愈加凶狠地作威作福,把各族部长首领都视作奴仆,从而激起了契丹、靺鞨、高句丽、奚人等各族的深仇大恨。首先起兵者,是势力最大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其内兄孙万荣,他们率部杀了赵翙,占领了营州。那李尽忠自封为“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大将联合营州各族,四处出击攻城掠地,开始举旗造反。
此时武则天登基为帝,改唐为大周仅几年时间。这年她刚将年号由“天册万岁”改为“万岁登封”,又心想不妥,“上天”册封的“万岁皇帝”很好嘛,为什么改“万岁登封”呢?但改已改了,只好补救一下,于是她下诏又改年号为“万岁通天”。正是此时,那契丹人李尽忠在塞外扯旗造反,武则天心想:“平剿此叛,应恩威并重方可。”于是她下诏,封跟随造反的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的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反唐谋逆之罪。
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认为唐王朝此举是缓兵之计,乃分化反唐势力之举,秋后定会算账,于是拒不听封。二人一商议:“契丹人造反难得成功,不如趁此时营州大乱,唐兵无暇顾及之时,且带本部族人马东渡辽河回太白山(长白山)粟末水(松花江)老家去,让唐朝兵马鞭长莫及。”于是,二人点齐兵马,带上族人老少和部分愿往的高丽人向东奔老家而去。
武则天闻奏大怒,又怕养虎为患,便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粟末靺鞨人为求活路,困兽犹斗拼死厮杀,几经交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大酋长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也病死在归途中。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为人豪爽办事公道,不但英勇善战且甚有谋略。于是,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所率之族人,全部聚集在大祚荣的周围。
大祚荣率靺鞨族人及部分高句丽人渡过了辽河,踏上了阔别已久的世居故地,心中才稍有了些平稳。满族传说,大祚荣见族人甚是疲惫又缺衣少食,便令休整一下,并隆重祭祀了太白山(长白山)神与粟末水(松花江)神。这时,李楷固带领的唐兵也追杀过来。已休整恢复了的靺鞨兵,在大祚荣的带领下在天门岭设伏,以逸待劳将人困马乏的唐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只有李楷固只身逃走。
这天门岭大捷,对刚刚逃离营州虎狼之地的粟末靺鞨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提高了大祚荣作为大首领的威信和地位,为靺鞨人的生存和发展铺就了道路。其次,由于靺鞨人展示了骁勇善战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断了“万岁通天”的女皇武则天消灭靺鞨人的念头。
大祚荣带领粟末靺鞨人一路向东,终于回到了太白山东北坡的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大祚荣率族人定居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无国的痛苦悲哀,先是受制于高句丽,忍屈受辱,每与唐朝交战便被驱赶在前;后是被唐王朝所挟制,被当作奴仆伇使。于是,大祚荣于年建立震国,自立为震国王,都城设在今吉林省敦化市的敖东城(史称“旧国”)。
此时,正值突厥兴乱、契丹造反,把刚刚改唐立周的女皇武则天搞得焦头烂额无暇北顾。大祚荣也看得甚是明白,乘此良机率领靺鞨雄兵南征北战迅速开疆扩土。仅几年的工夫,大祚荣便建立起了一个以牡丹江、松花江一带为中心,东濒日本海,西接契丹,南至新罗,北达兴凯湖黑水靺鞨,方圆两千余里的东北地方民族*权,拥兵数万,户有数十万。
唐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见震国已崛起于东北,便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旧国”以探听状况。震国王大祚荣见唐朝遣使前来并不是发兵讨剿,便盛情款待,大祚荣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友好,还特遣儿子大武艺携东北特产礼物,随张行岌到长安拜见唐皇。
唐开元元年(),唐睿宗遣郎将崔忻,以鸿胪卿的身份,敕持节宣劳靺鞨使的名义,来到旧国(今敦化敖东城),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郎大将*、渤海郡王,并以大祚荣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之后,粟末靺鞨便去了靺鞨之号,专称渤海。次年,崔忻辞渤海郡王回京,行至旅顺*金山下时,掘井两口并勒石铭记。其碑文为:
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残碑左侧之小字,乃清光绪年山东登莱兵备道刘含芳建亭纪念时所刻记。其文为: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未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此碑在日俄战争时,被日*旅顺海*镇守司令富岗定恭中将盗运回日本,存放于日本皇宫内。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能是与其部族靺鞨之称号和居地近渤海有关。“渤海”本汉代郡名,地点在河北沧州一带。专家考证,唐朝是在借用与靺鞨音近的古郡名“渤海”,作为靺鞨之雅称。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中考证:
若以声音学考之,“渤”与“靺”为同部字,“海”与“鞨”为同声字,唐人或以“靺鞨”二字音近于“渤海”,遂以渤海郡王封之欤。靺鞨二字,“大氏觉其非雅词,故以音近之渤海二字代之也”。
大祚荣授册封之后,渤海正式隶属于唐朝版图。大祚荣去世之后,唐朝册封其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武王大武艺去世后,唐朝又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忽汗州都督。《册府元龟》中载有册封文:
皇帝若曰:于戏!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长,以宁遐荒。咨尔故渤海郡王嫡子大钦茂,代承绪业。早闻才干,昔在尔考,忠于国家,爱逮尔躬,当兹负荷,岂惟立嫡,亦乃择贤。休问可嘉,宠章宜及,是用命尔为渤海郡王,尔往钦哉!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作范殊俗,可不美欤。
唐宝应元年(),唐王朝又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尉。之后的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宣王大仁秀等,都被唐朝廷册封为渤海国王。渤海国既是一个北方民族*权,同时又是唐王朝的一个地方行*机构,管辖着忽汗州(渤海)的广大地域,真正成就了中华一统。
渤海国从年建国,到年灭亡,历经了十五个国王,立国关东大地年,一直是隶属于唐中央王朝的方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渤海国共四次迁都。其中三次都是由文王大钦茂完成的。大钦茂在位57年,甚有建树,唐王朝对他曾四次册封晋爵,极尽尊荣,大钦茂第一次迁都,大约是在年,将京城由敖东城(旧国)迁至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西古城)。第二次迁都是年,由显德府迁至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第三次迁都是年,由龙泉府迁至东京龙原府(吉林省珲春八连城)。第四次迁都是年,是大钦茂的嫡孙成王大华玙,将京城由龙原府又复迁至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立国关东年中,有余年京城设在上京龙泉府。
文韬武略的文王大钦茂,积极学习唐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效法唐朝建立了五京,即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宁安渤海镇)、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东京龙原府(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北道德源)、西京鸭绿府(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其中上京、中京、东京三京规格庞大,都设有宫城、王城和外郭城,内外有别,高大宏伟,气势雄浑。其中上京龙泉府最为雄伟壮观,从规划布局、建造风格、宫殿形制都是仿照唐长安城而建,只是规模小于长安城。在大钦茂之后,其后代诸王又进一步完善了渤海国的行*建制,共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渤海国仿效唐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的国家治理机构,有效地对国家进行统治。渤海国的三省,为*堂省、宣诏省、中台省,相当于唐王朝的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渤海国的六部为忠、仁、义、智、礼、信,相当于唐王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一台为中正台,为监察机构,相当于唐王朝的御史台。其余之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皆按唐朝官制而设。
渤海国建立之后社会相对稳定,又与唐王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而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唐书·渤海传》载:
俗所贵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绸,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对外的经济文化往来。渤海国主要的外交交通干线有六条:鸭绿—朝贡道,长岭—营州道,扶余—契丹道,龙原—日本道,南海—新罗道,黑水—靺鞨道,各自通往唐朝长安、辽东营州,及契丹、日本、新罗、黑水靺鞨等处。
渤海国十分重视遣使入唐朝贡、学习,有记载的即有余次。当时国内弥漫着向中原唐朝学习的社会氛围,故而也使得渤海国唐风蔚起人才济济。也形成了唐、渤海一家亲的友好情谊。唐诗人温庭筠曾有《送渤海王子归国诗》: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即天涯。
渤海国除向唐朝遣使团入贡、学习、贸易,还向隔海相望的日本友好遣使贸易三十余次,日本也向渤海遣使近二十次,相互学习、贸易往来,双方传递着友好的情谊。渤海国的许多音乐歌舞,广泛传入日本并流传至今。在日本辻善之助的《日本文化史》中载:
现在的舞乐中,大靺鞨、新靺鞨、新乌苏、古乌苏、进走秃、退走秃、敷手、贵德、昆仑八仙、地久,这些舞乐被认为是从渤海(国)传来的。日本仁明天皇时,将外来音乐分为左方乐和右方乐,渤海乐被列入右方乐。
《新靺鞨》古乐,作为右方乐经常在日本皇宫中演奏。日本多忠龙著《雅乐》中道:
“从渤海国传来的《新靺鞨》现在还被经常演奏,为喜爱雅乐的人所熟悉。”
可见当年渤海国的文化对日本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日本滋野贞主曾吟有《春日奉使入渤海客馆》诗:苍茫渤海几千里,五两舟中送一年。鳀壑艰辛孤帆度,鲸涛煞怕远情传。渤海国从高王大祚荣励精图治始创,到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的发展壮大,后经十余代渤海王的经营治理,国势达到了顶峰。渐之,渤海国开始走下坡路。
北方的契丹人属东胡族系。唐时,游牧在西拉木伦河广大地区的契丹八部,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其首领为可汗。年,契丹八大部最强的迭剌部家族,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这就是后来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他被推举为可汗后不久,便统一了契丹诸部登上了皇帝宝座,自号“天皇帝”,诏国号“契丹”,年号为“神州”。
契丹人乃游牧民族,善弓马骑射,早年经常袭扰攻击唐王朝,而渤海国则与唐关系甚密,故时常出兵相助与契丹交战,让契丹人恨得咬牙切齿。耶律阿保机立国之后,为自己定下了两件大事,一是向西吞并库莫奚(奚族)、向北收复室韦,以“北控沙漠,西固雄川”。在完成了这一战略行动之后,阿保机便开始了完成灭渤海雪大恨的第二次重大*事行动。正如他在契丹天赞四年()征渤海之诏书所言:“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渤海国乃肃慎后人靺鞨人所建,此族乃渔猎民族,数千年以来便是以弓马骑射为生。渤海是以弓马铁骑建立的国家,早年战斗力极强,有“男子多智勇,骁勇出他国右”之赞美,“渤海三人当一虎”之*威盛传于世。怎奈此时渤海建国已久,上层贵族骄奢淫逸、日益腐化,他们以唐士大夫为楷模舞文弄墨、修楼建阁、礼佛、击球,无一不效仿。那数十万*队也是武备松弛已毫无战斗力。契丹国此时则是创国之初,国主是励精图治,*兵是铁骑如虎,耶律阿保机决心灭渤海国以雪恨,便亲率契丹兵主力及回鹘、新罗、吐蕃、*项、沙陀等诸国援*,御驾亲征渤海。强弩之末的渤海国怎敌契丹的虎狼之兵,仅一年余的短暂时间便土崩瓦解。渤海王大諲撰着素服举素幡牵着羊,率三百余文武官员出上京投降,以免国民受刀兵之苦。
年,渤海国被契丹人灭亡之后,耶律阿保机便在渤海领土上建立了东丹国,即“东契丹国”。册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改上京龙泉府为天福城。耶律阿保机办完诸事回京,未想遇到渤海各州县*民的悍强抵抗袭扰,打打停停半年多方回到国中,因心力交瘁于同年(年)七月身亡。耶律阿保机死后,其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他听从耶律羽之等官员的上谏:渤海人骁勇善战“恐为后患”,只有迁移分散才“可以坐制南邦(中原内地),混一天下”。于是,耶律德光下令迁徙流放渤海国人。同年,渤海上京的人口即迁徙一空,被流徙辽阳一带即有10万余户,另有一些渤海人被流徙于契丹内地西拉木伦河一带,约8万户。故此,五六百年之后的明清之时,辽阳一带的汉人,西拉木伦河一带的蒙古人中,有大量渤海靺鞨人的后人。在契丹人金戈铁马高压之下,许多渤海人向东逃往高丽,还有许多人向北逃奔黑水靺鞨等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一时间,强盛一时的粟末靺鞨人如风流云散。契丹辽国对靺鞨人的铁血高压,也埋下了仇恨的火种。仅百余年的时间,靺鞨族的另一支黑水靺鞨(生女真),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揭竿而起,灭契丹辽国建立了金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