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陲,晴空万里,霞光千道。
坐落在牡丹江市西安区的立新实验小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校门口门柱上的校匾写着: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熠熠生辉。
它在向路过这里的市民讲述着它百年的历史故事。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西门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满清政府后的第八个年头,有一个叫郑国光(后叫郑桂林)的年轻人,从北京私立大学法学系毕业,来到牡丹江市设置局任秘书。
当时帝国主义不断地侵略中国,军阀割据,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怀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办校宗旨(民国十年)在年春天,郑先生自筹资金,租房五间,购置桌椅,在牡丹江市宁安县五区办起了第二民国小学。
教师工资、教学用的桌椅板凳、取暖费、学校办公用品,均在他个人积蓄中解决。
学校办起了以后,他自任校董,并招聘好友张骏坊为校长。
图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学生课间活动郑先生经常在学校给师生讲话,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报效国家。
翌年,郑先生离开学校“弃教从戎”,参加了东北军,后来牺牲成了“革命烈士”。
张骏坊不久也辞去了校长职务。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活动室(民国十六年)年,学校从宁安县搬迁到牡丹江市西二条路的新立屯。租房十间,在校学生人。
(民国十七年)年5月1日东省特区教育厅在东一条路的南下坎,租房十间成立了东省特别区第三学区第二十小学,招初小两个班,这是本校前身之二。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操场
年“九一八”事变后,牡丹江市沦陷,宁安五区二校暂时停办。
两年后的初夏,牡丹江市商务会长王泽山先生,为解决儿童失学之苦,联系地方教育界名流,成立牡丹江公立育英小学校。租房15间,招初小5个班。
在年8月1日(伪康德元年),育英小学与省特区二十小学合并。随后校名改为北为宁安县立牡丹江两级小学。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体育馆
年(伪康德五年),日伪实行新学制,依据伪民生部第42号令,改校名为牡丹江市公立育英实验国民优级学校。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不久就建起了教学楼。
日伪统治学校期间,极力推行奴化教育。原有的中国小学教材被查禁,一律使用伪满民主部统编教材。
将国语改成满语,取消了中国历史和地理。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西门远瞰将日语列为主科,并日本人饲牛信男为主事,又派惘野义宣为校长。极力向学生灌输“日伪亲善”、“大东亚共荣”等反动思想。
年8月日寇投降,东北三省全境解放。原育英小学校的教师恢复工作,改为牡丹江市第二小学校。
当年8月第一小学与本校合并。改为牡丹江市第一小学,并迁往圆明街(老一中旧址)。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北教学楼牡丹江市一中成立后,本校就给一中腾地方,就搬到了现在的西三条路。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改名为立新战校。在学校创办了55年后,也就是年10月,学校最后改名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听到这里,人们站在高处向校园眺望,满眼崭新的两座教学楼,新建的塑胶操场,饭堂水房,体育馆这些硬件,都满足了学员的需要。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保安室
一座小学校,在经历了百年历史时间的沉沦,经历民国、日伪、建国三个时代的更迭,才建设了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学校,并多次收到有关领导的表彰。
可能当初这个学校的创办人郑先生也不会想到,当年在宁安租房几间,学员几十人,在一个世纪后,现在已有教师名,学生名,两幢平方米教学大楼的现代化学校。
图片为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塑胶跑道真是奇迹全靠人创造,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为这座学校的升华,做出巨大奉献的人。
现在每当来这里接学生放学的家长,看着这恢宏的校舍,回忆着历久弥新的学校,展现着立新小学一帧帧历史画面,都不由的发出内心的感慨:在党的领导下,立新小学下一个百年会更美好。
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