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6日23时45分,原中央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刘英同志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出,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动,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了沉重地哀悼。
刘英除了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一身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我国著名外交家、革命家张闻天的夫人。
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刘英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几十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作为走完长征的三十个女红军之一,刘英是少有的几个活到了21世纪的人。
张闻天和刘英,夫妻两人自从参加革命以来,携手几十载,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一生。
在这夫妻两人中,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前外交部副部长,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张闻天。
张闻天自从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成员、常委,一直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对于我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但是张闻天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在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遵义会议也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张闻天也代替博古成为了党的总负责人,一直到年9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而说起刘英,其实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不仅是建国后少有的优秀女外交官,还是一位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女战士。
刘英,年10月,生于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湖南长沙。
刘英虽说是个女孩儿家,但却是个十足的辣妹子,从小就是个不认命的人。
如同所有传统的封建家庭一样,刘英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父亲在前清曾经中过举人,思想封建的他自始至终都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他的眼中,上学只是男孩儿的特权,女孩儿则只要留在家中老老实实的待嫁就可以了。
但是从小刘英就目睹了姐姐们的悲惨经历,这让刘英明白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要走进学堂,所以自从刘英懂事开始就一直缠着父母,想要去学堂读书。
眼看女儿如此的坚持,最终父母也就妥协了,将她和哥哥一起送到了学校。来到学校后的刘英十分地好学,本来天资聪颖的她又十分刻苦上进,而且成绩十分地优秀。但是由于刘英的家距离学校较远,家里又无余钱让她住校,所以她只能每天走读,这也导致了刘英常常会吃不上饭,只能忍饥挨饿坚持学习。
这时候的刘英刚刚十五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种状况影响了刘英的成长,所以她的身材比较矮小,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也磨练出了坚韧不拔、不怕艰苦的坚强意志。
19岁的时候,刘英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是我党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包括校长徐特立在内的很多教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刘英的革命觉悟迅速地提高,随着大革命浪潮的掀起,刘英很快成为了反帝反军阀运动的学生骨干。
在经过“五卅运动”的洗礼之后,刘英在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她担任过湖南省委候补委员,省妇女部长,一直都是革命队伍中的骨干。
张闻天年,刘英由党组织送往莫斯科学习,也正是在遥远的苏联,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张闻天。
那时候刘英来到莫斯科的时候,先在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读了一年,然后又转到共产国际办的国际无线电学校学习了两年多。
而张闻天则早在年就已经来到了苏联,此时的正在红色学院攻读,同时还是“劳大的教员。
刘英初次与张闻天相识是在“劳大”的学堂之上,学堂上的张闻天侃侃而谈,展现了自己强大的理论功底,那时候在刘英的心目中,张闻天是一位博学的教授,对于张闻天的风采,刘英十分地欣赏。
但是那时候的两人并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情感,只是简单的师生和同志。
在莫斯科学习完成后,刘英回国到达瑞金,而此时张闻天也已经回国,在瑞金,由于工作的原因,刘英和张闻天的接触渐渐地多了起来。
在刘英回到瑞金后没几天,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一头张闻天说道:“尤克娜(刘英留苏时的化名),今天我们要打你的‘土豪。”
这是当时苏区的一个传统,那时从外面来到中央苏区的同志,在他们出发的时候组织上都会发一笔路费,而这笔路费在到达苏区的时候,一般能余下几个钱,就会被大家起哄拿出来请客吃了,叫做“打土豪”。
而刘英接到电话后,也是哈哈一笑,爽快地请大家吃了一顿。
那时在苏区,有时晚饭后,张闻天、陈云、潘汉年会在楼下客堂里用方桌拼成的球台上打乒乓球,每次刘英去看热闹,他们总要喊:“刘英,来一盘!”而这时刘英也会下场和他们战上几局。
在苏区,张闻天和刘英两人的交集变得更多,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刘英都很敬爱文雅而质朴的张闻天。而张闻天对于这个瘦小的“辣妹子”也是非常的欣赏和喜欢,从那时候起,张闻天的心中对于刘英就有了几分异样的情感。
但是那时候两人都忙于工作,彼此没有出现更多的火花,特别是刘英,几乎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根本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问题。
别看刘英是一个小个子,但是干起工作来却是雷厉风行。
年4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中央红军节节败退,中央苏区的形势开始变得空前严峻。当时为了支援前方,扩大红军成了当时战斗动员的中心任务。
刘英作为骨干被中央组织局派到于都县去当扩红突击队队长,组织上给她的任务是,在3个月内完成扩红名的任务。
刘英和张闻天在列宁格勒刘英接到任务后,马上带领10多名突击队员出发,星夜赶赴距离瑞金里的于都县。
来到于都县后,刘英马上投入工作,在区委书记联席会议上,她深刻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严峻形势,阐明了党中央的决心,号召大家拿起枪,保卫自己的土地。
会后,刘英将扩红突击队员分派到各区乡,在区乡干部配合下,召开动员大会,将任务分工到人,落实任务,很快在于都全县掀起了一个欢送青年当红军和优待红军家属的热潮。
在工作过程中,刘英还摸索出了扩红工作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依靠骨干,干部党员带头,群众就跟上来了。
由于刘英的工作得力,在新陂、古田等区,干部带领模范赤少队整排、整连、整营地参加红军。三个月的任务,刘英的扩红突击队只用了一个半月,超额完成任务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6月下旬,刘英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从于都回到瑞金,在路上刘英遇到邓小平,他伸着大拇指对刘英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刘英一时莫名其妙,邓小平解释道:“这是项英在政治局会议上说的。他夸奖你扩红搞得好,都登报了。”刘英听罢后十分的高兴,自己的工作成绩被认可刘英感觉到很满足。
随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刘英跟随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长征路上为数不多的女红军之一,长征路上的刘英不仅要紧跟队伍,还要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别看刘英只是个小个子女孩儿,但是在令无数男人退缩的长征路上,刘英却迸发出了异常强大的能量。
遵义会议后,原中央队秘书长邓小平得到重用,上了前线,经毛泽东提议,中央决定调刘英任中央队秘书长。按照当时行军的规定,中央队每次宿营住下来都要检查纪律,这都是秘书长的工作。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比较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军事指挥权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李德本来就对遵义会议的决定不服气,路上常常借故发作。有一天,刘英去检查纪律,恰好看到李德在房东家里吃鸡、喝酒,喝得醉醺醺的,酒气冲天。
这样的行为是纪律所不容许的,刘英履行自己的职责,走到立德的面前,批评了他。
当时翻译也不在,刘英俄语说得不好,李德中文也听不懂,但意思他是明白的,眼看一个小个子女红军,如此直面的批评他这个大个子外国顾问。李德心中那种欧洲人的优越感和大男子主义开始发作。
他的一肚子怒气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一下子暴跳如雷,不但不接受批评,还叽哩咕噜骂起人来。
而刘英也不是普通的战士,眼看李德暴怒,她的“辣妹子”劲也上来了,她直接将李德顶了回去,指责他不该随便动群众的东西,要他老实遵守纪律。
李德一点不买账,竟拔出手枪,朝天放了两枪,两个人怒目对视了一下。
但刘英没有丝毫的退缩,她没说话,转身就走,去报告了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王稼祥听罢后非常生气,跟刘英一起跑过去,用俄语将李德训斥了一通,语气非常严厉。李德这时一句话也不说,直听王稼祥数落完,接受了批评。
而刘英的强硬作风,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但是在漫漫长征路上,无论是谁都要直面路上的困难,任你再坚强,也要经历这生与死的考验。特别是在过草地的时候,队伍进了草地,能看到的只是茫茫一片,没有一丝人烟。开头有吃的东西还好一点,后来没有吃的了,人就没有力气了,如果一不小心,陷到泥沼里就糟了,没有力气爬出来,想救也救不了。
那时候刘英和蔡畅走在一起,一路上两人互相鼓励,相互搀扶,晚上到了宿营的时候,她们就用两条床单搭个小帐篷,躲避风雨。一路上好多人支持不住,倒了下去,每天早晨起来,她们都会在周围见到同伴的尸体。
在这个过程中,刘英硬是咬着牙没有掉过一次队,走出草地的那一刻,刘英觉得自己仿佛从死亡的恐怖世界回到了光明的人间。
年,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采访刘英时,看着眼前瘦小的刘英吃惊地说:“这么个风都能吹倒的瘦弱女子竟能走完长征,真是不可思议。”
长征途中的刘英(右一)在这处处充满危机的长征路上,虽然每一刻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但是在这条路上,刘英也收获了和张闻天的爱情。
年2月,当红军二渡赤水后,又一次回师占领遵义城。刘英和几个伙伴在街上游览,遇到张闻天,再次见到刘英的张闻天非常的高兴,因此热情地邀刘英到他的驻地聊天。
张闻天和刘英自在莫斯科认识后,两人之间的交谈一向都是比较随和的,但是这次却比较拘谨,两人谈着谈着就冷场了。
身为女人的刘英预感到张闻天似乎有什么要紧的话要对自己说。沉默了一会儿,张闻天终于开口了。
只见他有些不自然,甚至有些吞吞吐吐地说:“做了同志这么久,我们互相都很了解了,但是我希望我们不仅要做一般的朋友,而是能够更亲近一些……
聪明伶俐的刘英当然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时的刘英听罢后还是心中一惊,对此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一直以来,她对张闻天向来都是怀着一种敬爱的感情,从没有往“恋爱”两个字上想过。
从“敬爱“到“恋爱”,这其中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是其间的距离,却是实实在在地有一大段距离。
所以,刘英就直接回答:“我早有打算,五年不结婚。”听到刘英的回答后,张闻天也没有说别的,而是将话题谈到战争、工作,谈话的气氛又恢复了常态。
然而,这次谈话虽然刘英拒绝了张闻天,但是张闻天的表白却在刘英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刘英后来回忆说:“说实在的,当时我的话虽然说得很绝,但事后我的内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幕幕往事都涌上脑际。”
刘英开始回忆两人之前的一些交集,在刘英刚到中央苏区不久,是张闻天来一个电话,喊她的俄文名字尤克娜要打“土豪”,也是张闻天总要喊刘英来打乒乓球。第一次到于都开展扩大红军工作,得亏收到张闻天写给她们的长信,使我们没有在工作中出错;第二次扩红,毛主席在于都打摆子,高烧不退,也是张闻天立即派人赶到于都,把毛主席的病治好了。
这些事情在当时一点也不在意,但是这时回想起来,怎么想都觉得张闻天确实是可亲可爱的同志。
这时候刘英自己心中也不能否认,对于张闻天的敬爱之情确实在向爱情转化了。虽然刘英自己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但是她仍然不断警告自己,此时此刻,必须把爱情的种子深深埋藏起来,现在可不是谈恋爱、结婚的时候。
其实这也正常,因为自从长征开始,刘英几乎每天都是累得要死,有时甚至连绑腿都不松,倒下去就睡,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恋爱”这两个字。
毕竟在长征的路上,结婚、怀孕,对于女同志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那时候刘英就认准了一个理儿,在长征途中,要做工作,就不能结婚、生孩子,要生孩子,就别想工作。
而作为革命者,她的信仰告诉她不能选择后者。
而这之后,张闻天和刘英由于工作的调动,接触开始越来越多,而两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彼此,关心彼此。
在此后的行军路上,两个人常常骑马并辔而行,有时两人步行,也常常在一起。
有一次夜行军,张闻天的警卫员搞到一盏小马灯,刘英看到后,高兴地说“黑夜里行军,小马灯倒是挺亮的。”张闻天听到后立即接过话儿,幽默地说:“这是流萤(刘英)嘛。”
张闻天利用汉字的谐音,含蓄地表达对刘英的追求。而刘英听罢后,也是耳根一红。
经过一段接触,实际上刘英已经接受了张闻天的爱,但是在表面上两人还保持着距离。而刘英的这一层变化,张闻天也感觉到了。
就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张闻天对刘英说:“红军有了家了,咱们也该有个家了吧?”
这一次刘英没有拒绝,而是幸福地点点头,刘英和张闻天这两颗相爱的心终于紧紧地贴在一起。
年6月,刘英和张闻天在瓦密堡正式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置办酒席,两人将彼此的行李卷合在一起就算成了家。
倒是毛主席到瓦窑堡后,听说了两人结婚的消息之后,到窑闹了一闹算是补上了“闹新房”的一课。
当时毛主席率领红军在直罗镇打了胜仗,回来后情绪很高,来到张闻天和刘英的住所,一进门就喊:“这次你们一定要请客,结婚不请客,是不承认不算数的!”
张闻天本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一碰到开玩笑的场合,嘴就笨了,不知该怎么回答。
刘英听罢立刻说到:“拿什么请客呀?又没钱,又没东西“
毛主席笑着说:“那就不承认。”接着又说:“我真心给你们贺喜来了,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呢。”
说罢就念起了自己的打油诗:“风流天子李三郎,不爱江山爱美人。当今洛甫做皇帝,爱江山又爱美人。”
这首打油诗称赞了张闻天在长征路上两让总书记职务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和民主作风,夸张闻天是“开明君主”,更夸刘英是一位难得的“娘娘”。之后,众人也便跟着一起“起哄”和“喝彩”,使喧闹的情绪一时达到了高潮。
两位情投意合的人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结成终身伴侣,当年刘英31岁,张闻天36岁。
张闻天从刘英和张天结婚到抗日战争结束的近十年中,刘英先后担任过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央秘书处处长。
张闻天主动提出,他已不适主持中央工作,想离开延安到下层作调查研究,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议。第二年,他带领调查团来到西北和陕北农村,进行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不少有实际内容、有理论分析的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胜利,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中央根据刘少奇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决定大力经营东北,派2万干部、10万军队入关。
作为中央13位政治局委员之一的张闻天立刻动身前往东北,刘英随丈夫同行。在东北,张闻天先后担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财委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刘英先后任宁安县委副书记、合江省委组织部长辽东组织部长等职。
在东北工作期间,张闻天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恢复了地下党的活动,建立了公开的地方政权,领导了反奸清算、清剩土匪、分配土地等工作。
张闻天在工作中还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来解决东北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向中央提出了关于五种经济成分和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为党中央、毛主席采纳,成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至今还有参考价值。
而在这期间,刘英协助丈夫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张闻天最坚实的后盾。
新中国建立后,张闻天担任驻苏大使,刘英则是使馆参赞。张闻天悉心研究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战略策略,较早地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主要趋势是和平而不是战争,等论点。
中央和毛主席还在张闻天《关于若干国际问题的意见》上写了“很可以一看”的批语。此后张闻天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刘英一直是丈夫最好的帮手和后盾。
张闻天和刘英都是那种实事求是,有一说一的人,这样的性格是多年革命沉淀下来的,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但是年,一场风暴,还是让夫妻二人受到了冲击。
但是,自始至终,张闻天始终坚持: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刘英理解丈夫,敬佩他心耿耿为国的果敢精神,她的选择是:风雨同舟,苦共尝。“
而到了年,一场更大的风暴到来,张闻天和刘英都被卷入了风暴的中心。但是,在这样为难的时刻,夫妻两人却始终没有松开彼此的手,时刻关心着对方的身体。
张闻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顶住了,太好了。我只想见到你,真怕你的身体支持不住。”此时对于两人来说,一句心窝的话胜过千言万语。
年10月,张闻天和刘英来到广东肇庆,虽然仍然没有恢复自由,但总算得到安静喘息之机。一向豁达的张闻天不失幽默地说:“能有一点小自由也很好嘛!”
为了激励自己,张闻天把列宁的一句话写在台历上,作为座右铭: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张闻天、刘英和儿子是的,张闻天虽然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权力,更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可宝贵的是,他始终没有丢失自己的脑袋那冲破牢笼的思想,是任何权威和强暴都压不住、夺不走的。实事求是,是他永远的原则和坚持。
但是,即便这样的处境下,身处逆境的刘英和张闻天也不忘要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如今虽然没办法指导工作,只能进行建设理论的研究,把自己的所得所思贡献给党和人民,也聊以自慰了。
刘英为了让丈夫集中精力研究问题亲自做饭洗衣,拖着多病得体,每天翻过一道山坡去买菜。刘英研读大量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论读了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协助张闻天完成了数十万字的政治、经济、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在刘英的帮助下,张闻天奉献出的几十万字的理论著述,澄清了许多被曲的马列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
如果说,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开始于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么理论上拨乱反正首推张闻天。这一篇篇闪耀真理光芒的优秀论述,如今收在《张闻天文集》中,人们不能不钦佩在逆境之下,张闻天的敏锐眼光和清醒头脑。
年6月,张闻天的身体由于多年的劳累,已经油尽灯枯,在弥留之际,张闻天把刘英叫到身边嘱咐道:人民给予我的,应该全部还给人民。
他留下了两个遗愿:一是将解冻的国债和补发的工资4万元作为他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党;二是他的理论成果能公开和世人见面如。
而刘英也含着泪答应了丈夫最后的请求,而张闻天也笑着闭上了眼睛。
年7月1日,张闻天走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结束了自己51年的革命生涯。而刘英则带着丈夫的遗志继续生活下去。
年后,刘英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央纪委委员,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纪检工作中,实事求是,不徇私情,为端正党风党纪、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不遗余力,扎实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也没有忘记丈夫的遗嘱,将丈夫留下的4万多元都拿出来做了党费,在张闻天诞辰90周年之际,《张闻天文集》也正式发行。
看着丈夫呕心沥血留下的著作得以发行,刘英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年5月刘英正式离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她不顾91岁高龄,担任了《长征——世纪丰碑》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先后接受多家新闻媒介的30余次采访。她饱含深情,寄语后人,为弘扬长征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8月26日23时45分,刘英老人的生命也来到了最后的时刻,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在临终前,老人家望着眼前的儿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想你的爸爸了...”然后,就闭上了眼睛。
张闻天和刘英刘英和张闻天这一对饱经坎坷的革命伉俪,也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遇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离死别是十分常见的,战火硝烟中,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最终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张闻天和刘英,夫妻二人共同参加革命,而且可以携手相伴走到最后,这实在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纵观两位老人的一生,革命年代的血雨腥风铸就了他们铁一样的感情,此后的生活虽然两人历经磨难,但是却不离不弃,彼此支持,互相搀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对于党和国家,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最初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不曾改变分毫。在两位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那种为了信仰而奋斗终生的力量。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太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时代,也太需要这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