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江城山城木城这座城市的别称里藏着多少
TUhjnbcbe - 2024/10/25 17:38:00
助力青少年祛除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254672.html

考略东北历史,许多城市都曾以木为城。比如明朝洪武四年(年)旅顺的南北两座“木城”。清朝康熙六年(年)建造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新城,以及后来的吉林、伯都讷(今松原市)、长春等等,都曾用木头筑造城墙。

这样的“木城”早已成为绝版的历史风景,而当初这些“木城”中,尤以吉林最为典型。

历史上的吉林市有“木都”“木城”之称,“天水”松花江绕城而过,上游远迎长白山的千峰万岭,下游对广阔的松嫩平原,享水运之捷便、地利之丰饶。

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几百年里,松花江上连绵的木排,都汇集于吉林城前。江岸一带,各种木材堆积如山,胸径一两米的巨木并不稀奇。康熙年间,故宫太和殿遭遇火灾,重建所用的大木多取自吉林;民国时期张作霖之元帅陵,一切大材也采自吉林。大窝集(原始森林)里,“万木参天,排比联络,间不容尺”。其间,“杉松合抱,大材不可胜用”“千章之木,万牛不能送”。这些木材,大多以吉林为集散地,由此运往四面八方。吉林由此有了“木都”之称。

而“木城”的别称,则源于吉林最初的城池乃是以“松木竖立为墙”。康熙十二年(年),吉林建城工程告竣,城南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东、西、北三面立大木做墙。墙高2.56米,东西各长米,北长.4米,墙外挖有护城壕(即护城河)。壕外又有土墙,有东、西、北3座城门。“木城”面积约合今天的0.2平方公里。

当时的东北,很多地方以木为城。这是因为长白山与大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森林,为建造“木城”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木材资源。百年大树,随处可见;千寻巨木,入山即得。比之垒土筑墙,要方便许多,也快捷许多。

今人的一大疑问是,这些“木城”的形制究竟是怎样的?疑问之后,却只有遗憾,没有影像、图纸,没有细部的造城工艺,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数字。祖籍吉林乌拉的英和,曾任礼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道光八年(年)因故被革职,遣戍卜魁。在他的《龙沙纪事诗》中,有一首专写“木城”:“内城栅以木层层,外郛筑以土登登。内城门四外五门,廨衙阛阓相衔承……”诗下有注:“内城高丈八尺,外夹巨木,中实以土,周广千三十步,为门四,外城筑土为之……”至此,“木城”的图景隐约可见:护城河内,以木为城,是为内城。排比为墙的松木,可能不止一层,否则就不是“木层层”了;护城河外,则以土为城,城也甚高。

吉林“木城”的规制,应该也是如此。千万巨木,编结成墙,前有“天水”泱泱,后有玄天岭山色苍苍,想来定是一道壮阔的风景!

《吉林市志·市政设施志》记载,康熙十二年所建木城之外,尚有土城围绕。木城亦称“内城”,土城称“外城”,也称“边”。南面以松花江作为屏障,东、西、北三面总长约米,面积约为内城的10倍,在2平方公里左右。内城为衙署官廨,外城“为民所居”,驻军则在城外。

据《吉林省编年纪事》记载,乾隆七年(年)春,大火烧城,木城尽毁,于是“用官款一并重修”。这是“吉林城进行第一次扩建。东西北三面筑土为墙,长丈(约合米),比原来土城墙延长米。设城门5个,城区面积增加1.1平方公里”,从此无内外城之分,木墙也就此消失。其后,又有同治五年(年)的重修,“吉林将军富明阿、吉林副都统富尔荪倡率文武官员捐建吉林省城城墙,共捐钱16万余串。同治五年九月兴工,六年十月竣工。将土墙增高为1.1丈,周长14里,设8个城门,共用钱13.2万余串”。光绪九年(年)再次重修,将土墙全部改为砖墙。

清朝初年,松花江畔的吉林可谓一座森林之城。顺治十五年(年)春,因南闱科场案流徙卜魁的方式济路过这里,曾赋诗歌咏森林蕴藏之富:“古者鸡林地,沤影海东国。字异名略同,镇临大江侧……黄茅十万家,人烟壮涛色。对岸千冈峦,林木密如棘。栝柏大十围,苍皮翳山黑。往岁罗刹羌,楼船偶肆慝。设戍滩沙高,取材便战舶。恭闻太和成,远致千牛力。由来资栋梁,曾不限方域……”林木如棘,栝柏十围,这正是城周的森林风景。从吉林城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林海滔滔。向东向北,更有64处大窝集,莽莽千里,渺无际涯。水师营造船用材,吉林城建城大木,以至太和殿重修之美木良材,都赖于这片森林的馈赠。

构成吉林城“木都”“木城”风景的,当然不仅仅是木头城墙,城中一切所用,皆显现木色。光绪十九年(年),聂士成奉李鸿章之命,率武备学堂学生考察东北边疆,作《东游纪程》。十月三日入吉林城,但见“凡民居、官舍、围墙均木板为之,街道亦以尺五寸见方木板铺之”,而木料尤贱于各省。

从清初至民国,木器制造一直是吉林城的一大行业。年的《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记载,吉林城内当时有木材店54家,木器店家,小作坊则是鳞次栉比。木器产品,大宗的如车船一类,每年所出各有三四千余。耆老记忆,清末时,日盛东大车铺将原来的花轱辘车予以改进,制造出带有车厢的马拉轿车,在城里一时引为奇观。当时,哈尔滨、长春等地的马拉轿车大多从日盛东买进。生产用具类的木器如犁杖、木锨、镐把……总在几十种。至于家具之类,更是林林总总,难以尽数。

随从康熙东巡吉林的翰林院侍讲高士奇,在吉林城内曾惊奇地看到许多从未见过的木制品,它们都有一个满语名字,他在后来成书的《扈从东巡日录》里,将这些物件一一记载下来。这里,有满语称之“亚拉挂紫”的桦木箱,不必纹饰,却“文理蔚然”,美且实用;有名为“萨喇”的木板鞋,长可尺许,穿之行“雪碛峻岭,逐兽如驰”,实为滑雪板;有叫做“摩母罗”的木碗;有长只四寸、名为“差非”的木匙;有称为“服寺黑”的木甑;有风行江上的“威护”小船,“大者容人五六,小者二三人。一人持两头桨,左右棹之,乱流而渡”;又有被呼为“摩忽郎”的大木筒式烟囱;叫做“法喇”的大小木爬犁;称之“搽不虾喇”的木制灯架……一切取之于森林,一切皆为木制。现在,这些器物听起来分外新奇,其实在六七十年前吉林城的百姓家中,这些不过都是寻常之物。

几百年间,最见“木城”风景的还有松花江上的木排。每年5月以后,从上游流放下来的木排便云涌而至。堆陈江岸的木垛,高如山积。家家院里院外堆放的木柈整齐如墙。冬季扬风下雪的天气,山野一片迷蒙,江岸一带却依旧热气腾腾,商家们在临近城区的江面上凿冰成沟,然后在沟内竖以木板或树桩,再搭上院门,如此便形成一个开阔的院落。因为建在江上,所以俗称“水院子”。院内有简易的牲口棚、草料库。在这里交易的物品中,有很多是木柴。

光绪三十四年(年),吉林巡抚朱家宝应商民之请,在松花江上建设了一座木制浮桥。这是吉林松花江上最早的大型浮桥,桥长约米,宽3米多,南北两岸各有码头。浮桥以巨大圆木做成木筏,木筏之间以大铁锔锔连,排列江面,以沉入江底的大铁锚保持稳定。桥面铺以一尺宽、二寸厚的优质木板,浸桐油防腐。而在江心区域,特用巨木制成两扇活动吊桥,有木排和船只通过,即拉起吊桥,以方便上下交通。浮桥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吉长日报》报道称:“南北通行颇为便利,远望之则舳舻,横列势若长虹;夜视之则路灯高挂,朗若明星,连日男妇游观者几于踵相接矣。”俨然成为“木城”的一大风景。不幸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浮桥便被一溜大木排撞断。

民国时期,张作相主政吉林,经过多番调查,决定整治江岸环境,筑造一条木制江堤,营建江岸风情带。江堤基础以大石砌筑,基础之上,竖巨大圆木。圆木直径都在两尺以上,皆为长白山中良材。大木以铁筋编结成排,矗立江岸,形成美观整洁的木墙,甚有气势。道路则以大木板铺就,是并不悬空的木板栈道,饶有北方“木都”特色。整段江堤长0余米,共用大圆木根,仅2个多月便告竣工。木制江堤的建造,被许多人称赞为吉林的一道风景。此为年的事情,而早在同治五年(年)重修吉林城墙时,即在南面江岸上修建了一列木制栅栏,堪称松花江上更早的一道“木城”风景。

来源:吉林文脉

编辑:赵阳

审核:王文杨

监制:李维庆温泉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城山城木城这座城市的别称里藏着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