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的大明就好比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而魏忠贤则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兽医”,继续让魏忠贤担任“主治大夫”,除了让这个病人死得更快以外,还有别的结果么?
魏忠贤当权后的所作所为
魏忠贤就像历史中那些乱国的阉宦一样,不用做过多的分析,这类人配不上一个完整的介绍,在此只提一下他灭亡前,疯狂那两年。
培植个人势力,打击异己
天启前期被东林派打压得抬不起头的宣昆齐楚浙派纷纷转投魏忠贤,编织出了一个几乎垄断所有主要官位的大网,而他就是坐镇中央的蜘蛛,从内阁、六部到四方总督、巡抚,都遍布他的死党。“九千岁”的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跋扈,顺者昌,逆者亡。
别说残害几个东林派的大臣,就是连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魏公公相中了宁安公主儿子李承恩的宅邸,李承恩没甩魏公公,魏公公那张大白脸被气得发抖,指使党羽将公主赐给李承恩的器物诬为“盗乘舆服御物,论死”。
打击东林那就更不用说了:崔呈秀向魏忠贤献《同志录》,其中所列皆是东林派;王绍徽仿照民间的《水浒传》,编了本《点将录》,记录了一百零八个东林派的人……但凡能干点事儿的官员至此被清理得七七八八,规模最大的就是:六君子之狱、七君子之狱、《三朝要典》之炮制。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三朝要典》之炮制,这是奸邪派官僚在取得胜利后,通过编写史书,对当时两派斗争最激烈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按照有利于他们的方面编写解释,不仅巩固他们的优势地位,并可以借此进一步迫害东林人士。
冒功滥赏,为自己建立祠堂
在天启五年到七年是魏忠贤到达人生巅峰的时候,靠着皇帝对他的宠信,肆意封赏自己的家属和亲戚,连刚出生的婴儿都能得到封爵,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袁崇焕打了胜仗,结果在京师的阉宦从孙成了功臣,关键这功臣还在襁褓之中,真是乾坤逆转,日月无光。
当朝的臣僚们都争着向魏忠贤献媚,第一个为魏忠贤建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选的位置是在西湖。从此各地大员都纷纷效仿,凡是没有建的,一律都是异己。祠中的魏忠贤像以沈香木所雕刻,腹中的脏器用金银珠宝拼构而成,还穿有华丽的衣服。这可都是民脂民膏,至于侵占平民的土地和房屋,那就更是数不胜数。至于祠内所题,诸如:“尧天帝德,至圣至神”……诸如此类。
地方上是这个样子,那朝堂之上呢?顾秉谦和魏广微两个内阁大佬,史称:“拟旨归美忠贤,褒赞不已”,“以札通忠贤,签其函曰‘内阁家报’”。其他官员在溜须拍马上各显其能,各种肉麻的吹捧不绝于朝堂。
在这里着重提一下现在网上传的:没了“九千岁”,后金才能入关,都是崇祯自毁长城之类的。这简直是令人无语,这种夸赞这个腌臜阉宦的说辞,竟然被很多人信了,这真是太不可思议。宁远战略是天启皇帝本人对战场的在意,别的事儿都让魏忠贤办了,这种事情天启皇帝还是亲自过问了战事。至于现代有些人鼓吹的是“九千岁”保证了军需供给,你们的“九千岁”不全贪了已经谢天谢地了,宁远大捷后竟然很快的将袁崇焕替换为自己人,这种蠢猪竟然会被鼓吹。
萨尔许之战失败后,是熊廷弼经略辽东遏制了战局的继续恶化,浙派姚宗文因熊廷弼不徇私,联合党羽诬告,最后还真把熊廷弼搞下了台,导致了辽沈失陷。后来魏忠贤及其党羽因熊廷弼不肯入伙,直接加以重罪,天启五年八月,被斩杀。
再来看一下孙承宗,孙承宗也是硬骨头不肯入伙,魏忠贤恼怒,便逼迫孙承宗辞职,派自己人高第为辽东经略。高第到任后,全盘否定了孙承宗的政务,并做出荒唐举动“关外必不可守,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守城器械、粮食、关外民众,统统被高第抛弃。袁崇焕坚决不从,于是坚守孤悬于山海关外的宁远城,还好宁远军民同心,不仅守住了这座小城,还耗死了努尔哈赤,真乃人杰。
至此,看一看“九千岁”到底干什么了?是收复失地了,还是为辽东做后勤保障了,亦或者整顿吏治了,改善民生了?
晚期的大明吏治和军队都已病入膏肓
从明神宗开始,官吏们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升迁,沽名钓誉、拉帮结派、找寻靠山成了官吏们的必修课,对于其他任何事情全都极为消极,至于为国为民,连梦都不会做这种梦的。
至于贪污受贿,这个大明官吏的贪腐简直令人发指。
谁都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令人震惊的贪腐案真是好比天上的星星。在大明前期,尚且惩治一些贪腐的过分的官吏,文人墨客也会加以批判,吏治还不算令人惊叹。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放任,大家都比着贪污,换着花样贪,终至民不聊生,盗贼四起。举个例子:大明内阁大学士,大多都是贿赂太监或者后宫妃嫔,高拱复相如此,周延儒复相亦是如此。这种层次的贿赂那可得有数万金,要不是大太监或者贵妃们谁瞧得上?于是大地主们登场了,凑钱投资!待到受资助人成功拜相后,要官来抵投资,上任以后再去搜刮敛财,收回投资和利息,这便是明代吏治的真实写照。
到了崇祯时期,督抚需要五六千金;道府需要二三千金;州县各有定价;选任官员全是靠贿赂;科考代笔得中五百金……
关于大明的贪腐吏治真的不能再多说了,那真是越说越气啊!
再说下魏忠贤为何要染指军队,因为大家伙都知道,军队是油水最大的地方!
想在军队里过上好日子,那自然得先虚报战功,杀一个贼就报十个贼,杀了十个就报一百个,找不到贼寇了怎么办,杀平民。这点钱,军官们自然是不知足的,办法还是有的,冒领军饷。一万人的部队,吃个几万人的军饷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例如:庄浪参将杨定国,伙同手下的大小军官串通一起,每年冒领军粮两千石。
文官们都能相互行贿升迁,武将们自然也是依葫芦画瓢,为啥要升迁呢,自然是为了侵吞更多的钱财,自然是为了能盘剥更多的士兵,克扣军饷、侵占屯田、差遣役使……士兵和军官之间已经到了视如仇敌的地步。至于日常练兵,武器保养,那就不要提了,枪头、箭簇、刀剑……能往外卖的,全被士兵们卖了,这样的部队你能让他打胜仗么,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征粮的剥一层,储粮的剥一层,运粮的剥一层,到了军队再剥一层……不用看数字,就可以想到当时的百姓有多苦,赋税有多重!
关于东林后世各有评价,不过前期的东林确实曾试图整顿吏治,只可惜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派系争斗上。我还是愿意把东林称作正直派,将宣昆齐楚浙成为奸佞派,如果皇帝能甄别忠奸,东林派自然不用去跟奸佞派去做内耗,便有精力做很多事情,很有可能像张居正一样提出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
结语:
可惜大明只有一个张居正,尽管其有不光彩的地方,但为大明续命这个事实毋庸置疑。如果魏忠贤有张居正才干的十分之一,大明走向也许会光明些,可惜此阉宦只懂争权夺利。试想,一个到处收取贿赂,广建奢华的祠堂,靠着文武百官谋利……再配合上崇祯这个虚荣、刚愎自用、多疑的君主,这个组合除了能加速大明断气,还能有什么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