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指在我国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因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地区而得名。它的范围是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长达年之久。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可谓十分丰富。它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组带的部落。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的牛梁河遗址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在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其中牛、羊、猪应是家畜。由此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经济形态也是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的状况,这是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体。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著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
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在兴隆注文化与赵宝沟文化中,狩猎活动占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红山文化的墓葬也很有特色,它们迥异于其他新石器文化中常见的那种土坑竖穴墓,其墓上积石成塔,气势壮观,有“中国金字塔”之誉。在牛河梁遗址群南部的山岗上,就有一座类似积石冢的金字塔式建筑,形态与山丘浑然一体,总面积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绝非其他文化类型的积石家所能比拟。作为一座单体建筑,它可以说是至今发现的中国史前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而且其建造结构也十分考究:内部夯土,外部砌石,台体顶部还有炼铜坩锅等遗物发现。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内涵已相当复杂。在红山文化出土的墓葬中,每个墓地都设有中心大墓,似乎在表现“一人独尊”的等级观念,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也可能出现了“金字塔”式的形态:部落酋长高高在上,成了“金字塔”的塔尖;其他人则逐级下排,形成“金字塔”的塔身。另外,家坛结合是其墓葬的又一重要特点。
冢上置坛,说明“金字塔”式的积石家不仅为墓穴,同时还兼有祭祀的功能,因为这些积石冢的陪葬品几乎全部为各种精美的玉器,只有个别等级较低的墓葬以陶器为随葬物。高超的陶器和玉器制作水平据考证,红山文化时期的手工业已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陶器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这里的陶器主要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体、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鱗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器的表面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玉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斧、凿、锛、铲、刀等工具和兵器;一种是动物雕塑,如龙、虎、龟、蝉、熊等;还有一种是“饰品”,这是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器物,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有人把第三类玉器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比较,发现在红山文化中均可以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东西。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锥形。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的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的。
这里的玉器制作主要是磨制加工,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制作工艺也开始向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中已出土的玉器达百件之多,其中一座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已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由于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在红山文化时期,社会上已出现治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部落之间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因此,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另外从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家群以及成组出土的玉质礼器等来看,这一切都似乎说明年前的红山文化已出现了既基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红山文化的发现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有年的文明史,并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可谓影响巨大。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它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另据专家考证:正是红山先民向中原的迁徙,造成了长江下游地区文化面貌的急剧变化,并融入了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良渚文化。
如果把红山文化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时空中来研究,我们也许会赋予红山文化以全新的意义,并揭示出有关中华文明发生的全新内涵附最东北地区比较著名的古文化还有:金牛山文化(辽宁省营口县,约公元前20万年)、庙后山文化(辽宁省本溪市约公元前33万年)、鸽子洞文化(辽宁省朝阳市,约公元前13万年)、查海文化(辽宁阜新市,约公元前约前年)、沙锅电文化(辽宁省锦州市,约公元前年)、五女山文化(辽宁省桓仁县,约公元前约公元年)、西堡子文化(辽宁省营口市,约公元前2约前年)、万发拨子文化(吉林省通化市,约公元前约公元年)、红石砬子文化(吉林省松源市,约公元前、一约公元前后)、龙头山文化(吉林省东丰县,约公元前年)、西团山文化(吉林省吉林市,约公元前年)、新开流文化(黑龙江省密山县,约公元前约前2年)、小南山文化(黑龙江省饶河县,约公元前1.1万年)、阎家岗文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约公元前2万年)、十八站文化(黑龙江省塔河县,约公元前1万年)、老汤河文化(黑龙江省漠河县,约公元前1.2万年)、莺歌岭文化(黑龙江省宁安市,约公元前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