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帝陵文化渤海国中京龙头山帝陵兆域浅析
TUhjnbcbe - 2020/11/3 8:56:00

▲渤海国中京显德府与龙头山帝陵兆域

渤海国中京龙头山帝陵兆域浅析

YANGMING

渤海国,传国十五世,历时年,共有十五位王。但其十五位帝王的帝陵却毫无踪迹,因历史的关系,渤海国留下来的皇家史料文献信息少之又少,又因渤海国地处偏远且远离中原,其十五位帝王的帝陵信息一直鲜为人知,也成为了渤海国最神秘的未解之谜。渤海国帝陵如不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被完全摧毁,要不就是还没发现帝陵真实兆域禁地原址。但因历史与关系,渤海国向长安称臣,渤海国帝陵很可能因受大唐李氏王朝帝陵文化影响,其渤海国帝陵也类式关中唐代帝陵山陵,导致其一直没被人发现而遗忘在陵山之中。渤海国帝陵至今还如迷一样的存,但至今虽然有不少渤海国皇室陵墓群被考古发现,但其中却没有渤海国十五位帝陵的信息。如重要的有海林山嘴子渤海墓群,海林北站西山及头道河子渤海墓地,宁安大牡丹屯渤海墓地,宁安虹鳟鱼场渤海墓群,三灵屯和大朱屯渤海墓地,河南屯墓地,以及吉林敦化六顶山渤海贞惠公主墓群、和龙县渤海贞孝公主墓群等墓葬群的发现,但其中至今没有发现渤海国帝王陵!现今的考古资料有皇室公主,王子、王侯类墓葬被发现,也只能依此推论推测某一区可能是渤海国帝陵兆域禁地。▲渤海国中京显德府遗址

期待渤海国考古发掘后期有新的发现,在中京显德府以东是皇室重要的皇家兆域禁地,分为河南屯、龙湖、龙海、石国四处大墓区。龙头山墓区,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湖墓区位于龙头山北部,占地2万平方米。龙海墓区位于龙头山中部,占地6万平方米。石国墓区位于龙头山南部,占地0.5万平方米。河南屯墓地位于显德府南部龙头山西侧。

▲龙头山帝陵兆域(公主+皇后)

年7月至11月和年6月至11月,为了进一步探明墓群的性质和布局,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龙海墓区进行了发掘。两年内共发掘墓葬14座、井1眼,并获取了极为丰富的考古资料。其中有两座重要皇后陵发现。

▲龙头山帝陵兆域~年发掘区域

可惜15年过去,龙头山渤海国陵墓群详细考古发掘简报与考古发掘报告还没对外公布。其中最重要的两方皇后墓志信息至今未见公布,期待考古单位尽快公开公发布,服务于大众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

《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简报文中只非常简略描述了的两位皇后墓志描述的信息,描述文如下:

“共出土2方。出于M12、M3内,分别为孝懿皇后墓志、顺穆皇后墓志。碑文待考。顺穆皇后墓志出于M3内。砂岩,红褐色。正视近圭形,上端两角呈圆弧状。宽34.5、通高55、厚13厘米。碑文竖向9行,共计字。除两字脱落外,余皆可辨识。碑文分两部分,序6行,铭2行。其中有“渤海国顺穆皇后”即“简王皇后泰氏也”,“建兴十二年七月十五日,迁安□陵,礼也”等记载。”

▲龙头山帝陵兆域M12孝懿皇后陵

▲龙头山帝陵兆域M3顺穆皇后陵

▲龙头山帝陵兆域M3顺穆皇后陵发掘图(引自《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

▲龙头山帝陵兆域M3顺穆皇后陵三视图(引自《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

《简报》中未见载顺穆皇后与孝懿皇后墓志拓片与墓志志文全文信息。但其简报还有少数M3顺穆皇后墓描述信息;M12孝懿皇后墓描述信息则全无。

“大型石室墓共5座。分别是M2、M3、M9、M11、M12。除M9位于IV号台地外,其余均分布在V号台地上。现以M2、M3为例介绍如下:

M2、M3位于接近V号台地东缘的中部。两墓东西并列,相距2.6米。地层单一,墓葬开口于厚0.2~0.3米的表土层下,打破生土层。M3墓道平面呈亚腰长方形,方向度。底呈斜坡状,最陡处坡度为30度,长6.4米、宽2.3~2.7米、最深处距地表2.63米。墓道内也以一层石块一层*泥充填,最深处有6~7层石块。墓门为略经修整的一块大石,宽15、高16米、厚约0.3米。石门两端缝隙用块石封堵。墓室平面呈矩形,方向度。墓室南北长4、东西宽1.9~24米、高1.65米。墓顶用5块大石板铺盖,缝隙处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封堵。门楣石上压盖的条石已被盜墓者移至墓盖石之上。墓中间一盖石已断成两截,塌落于墓室内。墓盖石之上有厚0.8~1.2米的封土,封土与现地表持平,墓上原封土形状及高度已不得而知。墓室四壁以未经修整的大石垒砌,墓门位于南壁中部,宽1.2米,高1.32米。墓口与墓室之间有进深1.3米的过道,过道顶部盖石即是门楣石,顺穆皇后墓碑即出土在过道处。墓碑碑文面朝下,背面朝上,应是盗墓者扰动所致。墓底铺一层薄石板后用*泥抹平,再在*泥上抹一层白灰。棺床用青砖修砌,所用青砖大多破损。棺床共三层,长25米、宽1.12~1.18米高0.2米。在棺床的南侧中部有一小砖台,南北长0.3米,东西宽0.8米、高0.1米。墓内人骨亦被扰乱,葬式不明。另外,该墓有盗坑两处,一处位于石门的上方,另一处位于墓室上方。盗坑内土质疏松,呈黑色,与周边的土质土色有明显的区别。墓内随葬品虽被盗扰,但仍出土了三彩马头、马身和三彩兽,以及装饰木棺的鎏金饰件、泡钉等遗物。”

《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期刊推测M2为渤海第九代简王大明忠皇帝陵。M2这小的墓葬不大可能为皇帝陵。且附近的的高句丽王陵兆域、大辽帝陵其规模都非常的宏伟霸气。渤海国五京都城也非常宏伟规整,且当时渤海国从大唐学习传承了不少中原文化。古代帝王礼制多事死如事生,其万年吉地因如同生前的皇城一样营造,有些还胜于皇城,因皇家兆域禁地要不断葬入新的帝王,要不断新营造皇帝陵宫寝。▲龙头山帝陵兆域M3顺穆皇后陵

龙头山渤海国帝陵兆域顺穆皇后陵、孝懿皇后陵与公主墓的重大发现,可以肯定龙头山兆域是至今为止,渤海国帝陵区出土有重要文字文物佐证的最高等级的陵区。对研究渤海国历史文化与其皇家帝陵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且有公主、皇后等陪葬在其兆域内,观其地势风水,这里只是龙头山前坡的小丘地余脉,可能是龙头山帝陵司马道两侧皇室陪葬区。但其帝陵兆域范围与其帝陵玄宫位置还需进一步勘查与发掘,其龙头山兆域主神道与其主要礼制建筑享殿位置又在哪?其龙头山下的“石国村”与其村中的“石师”、“独山”村名来源含义也值得探究。其龙头山“石师”如同关中唐陵朱雀门前的石狮,“独山”如同关中唐陵朱雀门前的门阙。这只为猜想与推测,只为参考,因没有板上钉钉的佐证文物,不可以轻易下定义结论,轻易下结论可能是对历史文化真相的一种破坏。期待龙头山渤海国帝陵兆域后期有更多考古发现与更多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公布。

▲龙头山帝陵兆域独山与石师

下为渤海国信息简介

渤海国,朝鲜语:??/渤海;俄语:Бохай,公元~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的君主制、多民族*权,建国者为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现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地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沃沮”、“勿吉”、“靺羯”、“靺鞨”等多个地方民族部落或*权。

渤海国初名“振”(震),为大祚荣袭其父的大唐封爵“震国公”。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朝鲜学者朴时亨所著渤海史则认为“震”是威震四方之意,但武则天封“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唐朝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渤海国”名则来自于唐朝的“渤海郡王”封号。渤海国的疆域并未滨临渤海,以“渤海”为封号,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

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公元年(唐玄宗先天二年)唐赐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渤海郡王”,令其统治所居之忽汗州,加封其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自此将国名由“靺鞨”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年,君主开始获唐朝册封为“渤海国王”。

渤海国在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督府,亦称“渤海都督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其国人自称“靺鞨”、“靺鞨国”或“渤海国”。中国史籍《新唐书》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宫城+皇城)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五京之首,系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形制营建,故址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起,上京城曾两度为渤海国都所在地,先后长达余年,是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城市和渤海国*治、经济、文化、*事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年左右(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仿效唐的五京与都城制度,将渤海国都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迁徙到了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年,三十余年后,又将国都陆续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其间曾以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西古城)作为国都。年复迁上京龙泉府。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年。

渤海第五代成王大华玙,在公元年至年,将渤海国都从东京龙原府迁回上京龙泉府,直至渤海灭国。

公元年,靺鞨国被辽朝(契丹)所灭后,其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辽朝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吞并。

渤海的灭亡是由于大契丹国的兴起,对渤海发动进攻。年契丹灭了渤海后,先是建立起了东丹国,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东丹国人皇王,不过以贵族为首的渤海人民大张旗鼓亡命高丽,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空。天显五年(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东丹国灭亡以后,渤海人多次尝试复兴渤海国,但全部失败,大部分渤海人被强制迁移到辽国境内其他州。

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人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国运动,并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

公元年,渤海国末代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逃亡高丽。年东丹国被辽兼并,同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鸭绿府。年,烈万华建立定安国。

后渤海国灭亡后,一部分渤海人逃到高丽,留在高丽的渤海贵族后裔将姓改为“太”。

参考文献:01《渤海贞孝公主墓发掘清理简报》02《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03《渤海王陵及相关问题续论》刘晓东04《谜中王国探秘渤海国考古散记》魏国忠05《和龙县龙海古迹调查》郑永振06《贞惠公主墓与贞孝公主墓》王侠

~END~

一眼千年

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弘扬文化抱史走陵去风云待陵归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中华民族素有记录历史、学习历史、传承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善于从历史中总结与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只专注帝陵文化的订阅号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帝陵文化渤海国中京龙头山帝陵兆域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