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浪花秧歌”》解说词
撰稿:谢景田李祥瑞
宁安市旧称宁古塔,这里是满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和清王朝龙兴之地,一直有龙城胜地的美誉。
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润的古城宁安,各个角落里都有文化的华彩悄然绽放。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美好生活,人们孜孜以求、乐于分享。宁古塔人一直未改的初心,换来今天魅力四射的文化自信。
扭秧歌是人们过春节时的传统活动。宁古塔民间流行的秧歌特色分明,各有传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大浪花”秧歌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叶丽珍是传承人。
叶姓,满族正白旗,老姓叶赫那拉,清代康熙年间加入满族正白旗,从辽宁迁到宁古塔的罗成沟村。当时这个屯住户很少,因叶氏家族迁入,还取名为叶家屯,后改称罗成沟屯。
“大浪花”秧歌第十三代传承人是叶树华和叶双琴。今年60岁的叶丽珍是叶氏“大浪花”秧歌的第十四代传承人。她的父亲是叶树华。她的师傅是已经90多岁高龄的叶双琴老人。
据叶氏家族宗谱记载,光绪年间,第九代大浪花传人叶关氏曾多次入宫廷演出,并获得了皇家奖励。所谓“大浪花”,是指男扮女装的浪荡公子,叶氏秧歌队中有四位“大浪花”,秧歌的表演内容讲述四个“大浪花”在街头闲逛,看中了一个美丽的格格,就要抢格格做媳妇,傻柱子与傻丫头本来是保护格格的,看到格格被抢上轿,傻丫头也想嫁人就跟着抢亲的队伍走,两方人马忽敌忽友,笑料百出,故事的结局是格格未被抢走,老渔翁用一条鱼把傻丫头逗回了家,整个演出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深受地方群众喜闻乐见。
“大浪花”秧歌集满族、蒙族、汉族的秧歌艺术的精华,表演像京剧一样有“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其中还有地蹦子、旱船、老汉推车、拿花灯、耍扇子等东北多种秧歌形式,以“欢”、“追”、“浪”、“耍”“美”的艺术语言充分展示了历史上满蒙民族的抢婚习俗。
这个秧歌通过几组典型人物,展示了一个有情节、有故事的小舞剧。演出的高潮是大浪花要抢走美丽的格格时,族长穆昆达老太太领着族人中的傻柱子、傻姑娘等人,一起陪大浪花吃鱼喝酒周旋,把大浪花灌醉,最终保护了格格,取得了全族人的最后胜利。幽默、滑稽、夸张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审美的享受。
“大浪花”秧歌有它独具一格的特色:一、这是由一个家族继承下来的传统节目;二、她是满蒙汉秧歌艺术的精华荟萃;三、具有非常高的民族、艺术价值,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源;四、她是民间传统秧歌艺术精品,是群众民间艺术创作升华的好素材。
因为在民间流传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砺,“大浪花”秧歌存在着濒危和丢失残损的问题,为此,宁安市文化部门决心在领导重视扶持下,加大传承保护的力度,确保这株群众文艺的鞑子香绚烂开放!
出品:中共宁安市委宣传部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宁安市融媒体中心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
摄制:宁古塔传媒有限公司
李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