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
TUhjnbcbe - 2023/8/14 20:03:00

▲谭珊珊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录制满语课(资料照片)。宁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杨思琪)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叶赫那拉氏后人、满语网红老师谭珊珊教满语》的报道。

一间小教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齐聚一堂,从几岁孩童到耄耋老人,一起上满语课。最近,这段视频在微博走红,“叶赫那拉氏后人教满语课”登上热门话题榜。

近期,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市,采访了叶赫那拉氏第十五代传人、33岁的满语老师谭珊珊。

宁安,原名“宁古塔”,是满族发祥地,也是谭珊珊生活的地方。几年前,满族人谭珊珊在一次家庭祭祀上对满语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自学熟悉了满语,如今她正忙着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让更多人了解满语。

“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让满语流传下去,不再‘失声’。”谭珊珊说。

(小标题)从零开始,学到“上瘾”

谭珊珊的本职工作和满语完全“不搭边”。

她是当地农业农村局一名检疫员,负责给牛做检疫。检疫员工作繁杂,有时凌晨两三点起床,和同事一起到屠宰场给牛发“合格证”,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下班。

谭珊珊与满语结缘,始于一次与叶氏家谱的偶遇。

年初,家族组织祭祀活动,谭珊珊发现家谱里很久以前的部分全是满文,后面逐渐变成满汉双语,近些年变成了全汉文书写。这个细节让谭珊珊深感忧虑,“这样下去,满语可能就消失了”。

当时,有家族长辈用满语唱祭祀词,谭珊珊觉得很新奇,凭着语感听出“这段念了两次”“这段好像又重了”……母亲叶丽珍发现,谭珊珊对满语有天赋。

十年前,叶丽珍从一家服装公司退休,一直从事萨满表演。她跟着长辈练习“大浪花”渔家乐秧歌——这是一种流传于镜泊湖畔的东北传统秧歌,讲述当地满族“渔猎”“抢婚”习俗,已被列入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满文化中很多表达都是满语,各家族祭祀活动都需要,但是懂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家里老人逐渐离世,满语要断代了。”叶丽珍很着急,萌生了让女儿学满语的想法。

没想到,大学时学过韩语、喜欢语言的谭珊珊欣然答应了。

谭珊珊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学习满语的课件,自己研究一段时间后发现,满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差别很大。口语中的吞音、连音非常多,有的口语还没有书面语相对应。

谭珊珊面临最大的困难难觅好老师。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牡丹江,一些研究满族文化的满语老师,有的因时间关系,有的因研究方向不对路,很难保持长期联系。自学,成了谭珊珊学满语的最主要途径。

“经常在半夜,看她起来对着电脑学,有时候吃饭叫她都叫不动。”叶丽珍觉得,谭珊珊学满语已到“上瘾”的地步。

(小标题)线上线下教满语

“瞅着是个棒,浑身都是刺,勾勾挠挠细看是个满族字。”这是民间对于满文的形容。

满语学习难度太大,谭珊珊也一度想要放弃。一次,叶丽珍鼓励她:“如果你能学明白,就能看懂咱们家的家谱了。”谭珊珊意识到,满语并非她一个人的事,而承载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记忆。

据统计,宁安市人口达44万,其中满族有五六万人,“加上有满族血统的,可能将近十万人。”宁安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世勇说,学习满语是很多满族人的心愿。

谭珊珊写了多本学习笔记,字头、字中、字尾,红的、黑的、蓝的,有的还用荧光笔反复画好几遍。经过反复琢磨,谭珊珊终于找到了学习满语的方法,也把这种学习规律教给更多学生。“就像汉语拼音一样,先学元音,再学辅音,然后学字的拼写,接着练习看短文,同时要搭配一些常用口语。”

去年9月24日,对谭珊珊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宁安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满语学堂”系列讲座《跟我一起学满语》,采用演播室录播、线上放映的形式,为学员讲授满族书面语基础。每周一、周二晚7时40分,教学视频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和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