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清剧中经常出现的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
TUhjnbcbe - 2023/9/11 21:08:00

看清朝历史剧比较多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惩罚某人:“将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比如在之前大火的《甄嬛传》里,皇帝雍正就发配甄嬛父亲去宁古塔。在清朝,很多犯人一听说要发配宁古塔,很多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前往。

那么这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闻风丧胆呢?宁古塔,很多人一直顾名思义,认为那是个塔的名字,其实宁古塔跟塔没多大关系。宁古塔是一个城名,是清朝时期流放犯人的一个场所。老城在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市西海林河南岸的旧街镇,为满清时期关外流放朝廷官员的重要场所。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满语意思是“六个”。据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曾在此地居住,因此该地最早曾经被叫做宁古塔贝勒,后简称为宁古塔。

宁古塔流犯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为宁谷,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谷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成为官员流放之地始于顺治皇帝,顺治十五年,朝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所谓的挟仇诬告者,大部分都是文字狱的受害者,就因为一两句诗,甚至是一个字,都可能落得满门为奴。此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诗人吴兆骞,著名文人金圣叹的家属和吕留良家属都曾发配于此。

清顺治以后,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数以十万计,仅在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此地,在宁古塔流放一、二十年的官员数不胜数。旧时的宁古塔所在地是满清发源地,环境恶劣、地广人稀、瘴*肆虐、野兽成群,除宁古塔、绥芬附近有些人烟之外,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泽地,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塞外苦寒之地。

史料《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举子则各决四十,长流宁古塔,而财产皆入官;诸父兄妻子,各随流徙。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向来流人,俱徙上阳堡,地去京师三千里,犹有屋宇可居,至者尚得活。”也就是说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难怪清朝文人方拱曾经感叹:“如果到了宁古塔流犯,能够活着回来,就算面对十个*泉,那也不怕了。大家都说*泉路,还真的比不上宁古塔”。

朝廷流配到此的犯人多是重犯,将这些平日里骑马坐轿、养尊处优惯了的人送到宁古塔来给披甲人(守边将士)为奴,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羞辱。这些流配要犯经过几千里地的长途奔波到这里之后,要从事开荒种地、修桥筑路、开山凿石等重体力劳动。吃住的条件都很差,宁古塔地方没有现成的房子可以居住,犯人只能想办法自己用石头和木头搭建个窝棚凑合。多数人因为住在阴冷潮湿的窝棚里感染伤寒和瘟疫,流放到这里往往不到一年就死掉了。

而且顺治帝还有个“喜好”,他特别喜欢把江南一带的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因为这些犯人常年生活在气候温热的江南地区,所以到了宁古塔会极不适应,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比北方的囚犯还要厉害。

清朝初年被流放到此二十三年的诗人吴兆骞遣返原籍后曾经记述过宁古塔的流放生涯:“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既是打猎、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清朝将罪犯流放到祖先的龙兴之地,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严惩罪犯,让犯罪之人通过几千里地的流放到苦寒之地受尽磨难,通过罪犯的自思、自悔来达到惩戒的目的。二是为满清皇族的祖居之地做贡献。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本身可以改变祖居之地的面貌、促进当地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给披甲人(守边将士)为奴的方式,来达到侮辱罪犯、显示荣耀的目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剧中经常出现的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